
黄学增(1900-1929),幼名妃贵,又名学曾。广东省遂溪县墩文村人。大革命时期与彭湃、阮啸仙、周其鉴等人齐名的广东省四大农运领袖之一,广东南路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,土地革命时期广东西江和海南岛红军、苏维埃的创始人之一。
13岁时,黄学增才开始进入本村私塾读书。15岁以后,他转读乐民小学和雷州中学。
1920年夏,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。不久,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。
1922年,黄学增由团转党,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。
1923年下半年起,黄学增开始从事农民运动,他在广州附近的花县宣传发动群众,筹备成立农民协会。
1924年7月,黄学增被选送到彭湃主持的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,毕业后,他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民运动特派员。11月5日至12日,团广东区委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,黄学增参加了这次会议,并被选为团广东区会候补委员,分工担任工农部助理。11月,广宁县农民自卫军与地主武装在潭布发生激烈战斗。黄学增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,前往广宁,协助彭湃、周其鉴等在广宁积极开展农民运动,反击地主武装的进攻。
1925年初,广宁县农军与地主民团的战斗更加激烈,黄学增亦于此时再度前往广宁了解战况,随即回省向区委汇报,得到廖仲恺和周恩来的支持,从广州押送了一批弹药,用船运到广宁,支援广宁农军和铁甲车队卫士队等革命武装攻下了江屯炮楼,打败了地主民团武装。
1926年1月,黄学增参加了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,他被选为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和农民报告审查委员会委员,负责审查农民问题提案和《农民运动决议案》。会议期间,高要县发生了反动地主劣绅指使民团神打捣毁农会,枪杀会员的震惊全省、影响全国的“领村事件”(又称“高要惨案”)。黄学增以农民问题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的资格,向大会报告了对该提案审查的经过,并提出了火速派得力军队前往救护农民、解散匪团、缉拿祸首、召集流亡、赔偿损失等五项措施。大会经过讨论,准予立案。这些措施对处理“高要惨案”起了重要作用。
1月中旬,黄学增受广东省农民协会指派到南路开展工作。并任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主任。黄学增在南路领导农民运动,取得了显著的成绩,成为与彭湃、阮啸仙、周其鉴齐名的广东四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。
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,广东也随之发生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。受之影响,西江地区发生“四一六”大屠杀,使中共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,农民运动被镇压,革命形势处于最困难危险的时期。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,中共广东区委派黄学增到西江地区主持局面,并由他兼任中共西江地委书记。
5月,黄学增领导先后发动了郁南都城、罗定横岗等暴动。
9月初,黄学增根据广东省委的暴动计划,将中共西江地委改为中共西江特别委员会,任书记和军委主席,决定组织秋收暴动。接着,黄学增发动高要乐城暴动,并成立了“高要县工农革命军”。
1928年1月,黄学增兼任广宁县委书记。2月25日,在黄学增等领导下,成功发动了广宁螺岗暴动,攻占了螺岗圩,宣布成立广宁县苏维埃政府,建立了西江地区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。
4月13日,黄学增出席了在香港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,讨论“继续全省总暴动”的部署。会议选举黄学增为省委委员。
6月中旬,黄学增被派往海南,在琼崖开展革命斗争,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。
1929年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,并任政治委员,接着,又成立了琼崖苏维埃革命政权。7月,由于叛徒的出卖,黄学增在海口市的福音医院被敌人逮捕。黄学增被捕后坚贞不屈,同月底被杀害于海口市红坎坡,时年仅29岁。